《李白的長安道》/海濱/人民文學出版社/2024年8月
在中國詩歌史上,李白是一個巨大的存在,他的優(yōu)美詩章代代流傳,為豐富國人的精神生活,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國家一流課程《李白導讀》主持人及主講教授海濱所著的《李白的長安道》,緊緊圍繞李白的理想和命運,以他的人生軌跡為線索,在領(lǐng)略李白曠世詩才的同時,亦生動還原出這位詩壇巨擘的靈魂世界。
全書共分十二章,以其履歷和行游為背景,講述了李白從鄉(xiāng)間書童到浪漫主義大詩人的成長蛻變。揭示了他從青春年代開始壯游出行,一路向往長安仕途,渴望建功立業(yè)的雄心壯志。并借助他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話書寫,全景式地展現(xiàn)了李白“我輩豈是蓬蒿人,仰天大笑出門去”的曠達人生。
公元701年,李白出生于碎葉城,在他5歲時,便跟隨父母來到了綿州昌明縣(今四川省江油市)清廉鄉(xiāng)定居。在父親的精心調(diào)教下,他10歲便學習諸子百家,15歲已飽覽天下奇書。一直到他24歲離家,在近二十年的光陰里,李白通過刻苦攻讀,筑牢了儒家根底。在早年李白的心中,就已然住著堯、舜、孔子、姜子牙、管仲、張良、諸葛亮等圣賢或政治家。住著屈原、宋玉、賈誼、司馬相如、揚雄、陶淵明、謝靈運、謝眺等偉大的文學家。正是這種見賢思齊式的精神感召,激勵著李白奮筆疾書,并涵養(yǎng)出素貞高潔、傲岸不屈的文人氣質(zhì),這為他日后成長為萬眾矚目的詩壇翹楚,打下了堅實的人文基礎。
為了開拓視野,開元十二年(公元724年),24歲的李白,懷著滿腔的豪情與抱負,告別巴蜀,奔赴他心中的理想之地——長安。彼時的長安,正呈現(xiàn)出萬國來朝的盛唐氣象,承載著無數(shù)學子的熱切期盼。這座盛世華都,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王國都城,更是自漢代以來,無數(shù)文人的政治夢想和精神坐標。而反觀李白跌宕起伏的一生,也與長安有著難以割斷的聯(lián)系。他曾三入長安。30歲那年初入長安時,他渴望在此大展宏圖,可惜未能成功。第二次入長安,是43歲忽得天子征召,雖得以供奉翰林,卻因無法實現(xiàn)自己的政治理想,遂在自請放還中悵然離開了長安。第三次入長安,是53歲時為揭露安祿山的異圖而來,令人扼腕的是,又一次在遭受冷遇中無奈地離開了長安。雖是三進三出長安,但在作者看來,無論李白的仕途如何歷經(jīng)起伏,他想要報效國家的“初心”猶未改,仍有著“已將書劍許明時”的追求。正如作者在書中總結(jié)的那樣,“李白‘三入長安’的過程,也是他不斷成長的過程,他終于從‘小我’走向了‘大我’。”
作為一本揭示李白精神成長史的著作,作者始終把李白的命運放置于整個時代當中,予以精細的觀照。并從他代表性的詩文里,找到歷史的依托,以言為心聲作為敘事的肌理,力求解開在倥傯歲月中,李白與長安結(jié)下的不解之緣。從時代的角度來看,李白是幸運的,他生長在那個奢華的大唐盛世,這為他的詩歌創(chuàng)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。但從個人而言,李白又是不幸的,不羈的性格,率真的性情,讓他在那個等級森嚴的封建朝廷處處受制、難以立足,與長安失之交臂,自然令人惋嘆。對此,作者總結(jié)認為,“縱觀李白的人生心跡,無論他是否身在長安,實際上他常常不免跋涉在精神的‘長安道’上?!痹谒磥?,“長安是一個政治的標識,是李白實現(xiàn)政治抱負和理想的彼岸?!被厮葸@段難以忘懷的經(jīng)歷,從向往長安,到奔赴長安,再到失意離開,又回望長安……李白的一生,都與長安這座大唐帝都緊密相連。期間,既有徜徉鮮花美酒的時刻,也有被圍追堵截的窘迫。在人生的不同階段,李白所邂逅和經(jīng)歷的長安,也都歷經(jīng)了變化和動蕩。從這個層面說開去,李白的沉浮,就是唐代的一個縮影,真實地映射出巍巍大唐由盛轉(zhuǎn)衰的歷史面容。
掩卷長思,《李白的長安道》是本值得反復品味的書籍。該書緊緊圍繞詩人人生各階段的關(guān)鍵性問題,以研讀經(jīng)典作品為切口,同時汲取當代學術(shù)研究最新成果,給讀者分享了最前沿的文史知識。對于我們?nèi)轿坏卣J識李白其人、其事,管窺長安這座古城的獨特歷史價值,無疑提供了新的索引。